宋代茶简史 2 : 茶业、茶政、传播与茶文化
美食
图片 二、极致期的茶业、茶政、传播与茶文化 1、茶业 宋朝的茶业干与极为繁茂的历史高位。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记录:“夫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有学者据史料推测,宋代东谈主均饮茶量达到一斤以上。这曲直常高的数字。) 在唐朝的茶业形式基础上,产量大幅晋升,每年茶产量约为500万担。《宋史·食货记》记录,宋孝宗乾谈九年(公元1173年),成都府利州路23场,岁产茶2100万斤。由此可见宋朝茶产量之高、茶业之繁茂。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录,公元1015年江淮两浙发运使李溥言
详情
图片
二、极致期的茶业、茶政、传播与茶文化
1、茶业
宋朝的茶业干与极为繁茂的历史高位。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记录:“夫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有学者据史料推测,宋代东谈主均饮茶量达到一斤以上。这曲直常高的数字。)
在唐朝的茶业形式基础上,产量大幅晋升,每年茶产量约为500万担。《宋史·食货记》记录,宋孝宗乾谈九年(公元1173年),成都府利州路23场,岁产茶2100万斤。由此可见宋朝茶产量之高、茶业之繁茂。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录,公元1015年江淮两浙发运使李溥言到,江浙淮南13场就有160多万担。
宋代茶叶年产量近1亿斤,而蜀茶产量略高于宇宙茶产量三分之一。
若是说唐代使得茶叶从物资之茶转机成为了精神之茶,那么宋代则教诲了茶叶的超等商品地位。宋代饮茶的非凡繁茂,带动茶产区的彭胀,促使茶叶交易更为继续,使得茶叶发生惊东谈主的跃变——从农居品、生计品,变为国度援助型的超等商品。
一是茶叶属于不可或缺的生计之茶。不管是文东谈主斗茶,照旧商人斗茶,都是相比普及。宋代的茶楼普及进度,不低于明清。
二是属于不可或缺的文化之茶。茶叶在宋代,一经成为了史无先例的文化重器,多纬度地促进举座国民的文化与审好意思水平晋升,从而鼓动文化干与极盛期。何况对世界产生巨大的深刻影响,于今尤存。
三是不可或缺的军事物资与国之重器。在冷火器期间,战马意味着马队和战斗力,而茶叶是得回战马的最好交易筹码。
四是茶叶所带来的多数而相识的利益,成为宋代朝廷的极为病笃的财政开头。茶利约占国度财政收入的一成,使得宋代朝廷不吝使用懆急的榷茶官营轨制。
五是茶叶的商品化,教诲了华贵精深的产业链条,并承担了产业链的领头羊作用。比如茶叶促进了陶瓷业的赶紧发展,使得宋朝出现了跨越一万座瓷窑。
图片
2、茶政
宋代的茶政体现出限度化、轨制化、宇宙化的本性。不管是贡茶、榷茶、茶叶买卖、茶马通商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度。
宋代的贡茶体系比唐代更精深。每年贡茶约48万斤。在著名的北苑贡焙之外,还有论说、四川、江西等地的贡茶院。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录建安官焙有32所。
宋代榷茶比唐代更狠,限度更大。公元977年,宋太宗榷茶2300万斤。(各级部门的“茶耗”另需二成到三成半。)榷茶是一种茶叶官方专卖轨制,实质上亦然一种茶叶税轨制。宋代大限度实施榷茶,不仅含茶税于其中,更是在强制驾驭的“低收高卖”经由中,得回了税额除外的惊东谈主差额利润。
宋代的茶马交易愈加限度化,亦然东谈主类初度茶马买卖轨制。宋与辽、西夏、金、蒙古来回不休,马源不及,这是宋代进行大限度茶马交易的径直缘故。《宋史·食货志》记录:“宋初司理蜀茶,置通商于原 (今甘肃镇原)、渭 (今甘肃平凉)、德顺 (今甘肃隆德)三郡,以市蕃夷之马”。
《宋史·职官志》记录:“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公元1069年,宋代朝廷在四川成都府确立“茶马司”,认真从事收购和以茶易马使命,并在陕、甘、川多处竖立“卖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马司)从事以茶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到沿边地区去卖,以致不准将籽、苗带到边境,凡贩私则予正法,或流放三沉除外,“茶马司”官员失算者也要治罪。
公元1085年,行动边茶交易的主战场——蜀茶产量约达三千万斤。使得黄庭坚在诗中歌咏不已:“蜀茶每入诸番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图片
3、传播
宋朝的茶叶对别传播,有一个了得的本性:陆路莫得唐朝传播那么远,但在海上传播买卖的数目比唐朝更远、更多。据《宋史·异邦传》、《诸番志》及《岭外代答》等史料记录,跨越60个国度与宋有海上买卖。其辐照畛域以致到达北非、地中海、西班牙等地。
茶向邻近地区的传播买卖数目越来越大。如吐蕃、辽国、西夏、金国等。《宋史·吐蕃传》记录:吐蕃“喜啖生物,无蔬如醯酱,独知用盐为味谈,而嗜酒与茶”,又“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
茶向朝鲜半岛的传播。行动深受谈释儒和唐宋文化影响的韩国茶谈宗匠李奎报,便是茶与茶文化传播所成就的隆起东谈主物。朝鲜高丽技能的李奎报,才华纵横,蔚为岑岭,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高丽著名文体家、学者、茶东谈主与诗东谈主。著诗数千首,茶诗数十首。自起笔名为“三敬爱”,即好诗酒茶也。其东谈主以茶参禅,茶理精深。如诗曰:“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
公元1122年,徐兢(北宋著名酬酢家)出使高丽,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该通知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进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赐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鸟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都窃效中国轨制。凡宴则烹于廷中,覆以银荷,徐步而进。侯赞者云'茶遍’,乃得饮,未曾不饮冷茶矣。馆中以红俎布列茶具于其中,而以红纱巾幂之。日尝三供茶,而继之以汤。丽东谈主谓汤为药,每见使东谈主饮尽必喜,或不成尽,认为慢已,必怏怏而去,故常拼凑为之啜也。”
高丽王朝松广寺第七代主执圆鉴国师在《山居》中言谈:“饥餐一钵青蔬饭,渴饮三瓯紫笋茶”。又在《谢金藏大禅惠新茶》中言谈:“慈赐初惊试焙新,芽生烂石品尤珍。平生只见膏油面,喜得曾坑一掬春”。
在这些诗句里,咱们不错发现好多东西:
①、自魏晋至唐,禅宗屡次传入朝鲜半岛。经常是禅与茶都传。
②、唐代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极大。如谈释儒、唐诗、茶文化等。
③、不仅紫笋茶传到了高丽,北苑茶也传到了高丽。湖州紫笋茶为唐代贡茶,但唐宋都有,这些是宋代紫笋茶。而北苑茶是宋代贡茶,为建州所产,“曾坑”便是指北苑曾坑茶。
④、茶器称瓯,为魏晋至唐的说法,可见影响之深。
⑤、“芽生烂石”,势必是读过陆羽《茶经》。
⑥、“膏油面”,一般指建州腊茶。可能也读过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东谈主。”
⑦、“一掬春”,魏晋多重秋茶,而唐宋都重春茶。
图片
茶向日本的传播。宋代茶文化传入日本,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是点茶法,还有雅文化、茶室文化、好意思学不雅念等等。而在宋书茶词的基础上,尤以禅宗传茶最为了得,如径山茶宴、圆悟克勤禅师等。
而日本入宋求法学茶者广漠,以荣西禅师最富知名。公元1168年,荣西禅师初度入宋求法。公元1187年,荣西禅师二次入宋求法,拜入天台山临济宗虚庵禅师门放学禅。回国后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初祖。
公元1211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莳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解救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使茶平常莳植,荣西因此被日本茶东谈主尊为“日本茶祖”。(历史上在唐代茶文化和茶籽一经屡次传播到日本,仅仅因为茶文化断层和茶树莳植造反常,导致申明不著。)
唐宋的晴朗,照射着东方,犹如皎白的日月。当东方干与暗夜,邻近都点起了自家的烛火。
唐宋之时,都从上法。宋一火后,朝鲜半岛、日本都有变化,令东谈主深想。比如茶谈、茶法、茶礼、茶器等。
图片
4、茶文化
(1)宋朝饮茶干与极致期。
极致期的宋朝,达到了东谈主类茶文化的巅峰。宋向上至天子及文东谈主士医师,下至布衣,共同鼓动了宋代茶文化的巅峰盛况。宋朝饮茶之盛行,令东谈主惊骇不已,对后世全球茶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尤以茶好意思学影响无以伦比。宋代的江南茶文化中心和禅茶派系,便是日韩茶文化的主要开头。
宋朝,是东谈主类历史优势雅把稳的宋朝。宋代的文化岑岭和好意思学巅峰,八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也只可仰望。
宋代的点茶和斗茶,令东谈主景仰不已。宋代陶谷《清异录·茗荈门》记录:“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头陀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又记:“晚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兽类虫鱼花卉之属,纤巧如画,但一忽儿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东谈主谓之茶散乐。”
狂放哥在茶词《满江红·蜀茶脉》曾言:“十万宋士爱茶泉”。这是毫无疑问的宋代现实,若是不饮茶、不点茶、不写茶诗的,全都是假的的宋代文东谈主,忖度是辽夏间谍。
苏东坡逾百篇茶诗茶词,称雄史上,蔚为一代茶文化宗匠。“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跟班苏东坡,亦然茶诗茶词极其精妙,令东谈主齰舌不已。爱国诗东谈主陆游,曾写下三百八十多篇茶诗,以数目著称于史。宋徽宗赵佶、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陆游、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人人,莫不挥毫撰诗,尽赞茶之巧妙,都留住不少茶诗。
浓变淡,繁化简,才是东谈主生真味。
东谈主悠静,心遨翔,方知当然谈韵。
宋代的茶好意思学是宋代茶谈形而上学的理念进展,是一种极具茶谈价值不雅和艺术魔力的生计好意思学,更是东谈主类好意思学的巅峰进展。茶好意思学,根源于春秋战国,萌芽于魏晋,成型于中唐,巅峰于宋代,传扬于日本。
图片
宋代以雅文化著称。雅文化,蕴之以精神,藏之于文化,形之于精致,源自于周朝,萌芽于魏晋,成型于唐宋,尤以宋为极。宋代雅文化是绵延一千多年安详酿成的中原生计好意思学与生计形式,最为著名的是:诗、词、琴、棋、书、画、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而宋代茶谈想想与茶好意思学便是雅文化的内核之一,宋代的茶宴雅会便是雅文化的最好载体。宋代雅文化传入日本后,成就了日本传统三雅谈:茶谈、香谈、花谈,还有茶室里的茶挂。
著名的黄庭坚不仅以诗、书、茶殊荣,更是在宋代雅文化内涵之一的“香之谈”方面留住深深的萍踪。其自号“香癖”,以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名传后世,兼书“药方帖”含婴香方。
茶文化宗匠——苏东坡,也对香之谈发表了我方的观点:“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花之类,沉檀、龙麝都毋庸。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想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后世臭名昭著的大臣丁谓都著有《天香传》,提议“清远深长”的香之一起的气息批评法度。
惊艳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都与宋代雅文化和茶好意思学关连。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保藏目次《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命名窑器皿,面目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技能: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选藏。”由于柴窑于今未发现窑址,又无什物,因此平方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倘若耀眼慢赏,必醉于宋瓷的把稳淡雅之好意思。
让咱们来望望被评为史上最好意思茶诗第7名的杜耒《寒夜》,望望宋代好意思学的把稳感染力,望望近千年时候都抹不去的那种浅浅的好意思。望望存在于茶东谈主血脉中的好意思学基因!然而,大多数茶东谈主却把她忘了。
杜耒《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相似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朝的杜耒,滋长在一个精致无双的国度,成长于一个茶风极盛的期间,锤真金不怕火于号称东方好意思学巅峰的生计艺术环境里。他所撰写的《寒夜》,无不体现出属于阿谁期间的好意思学气质:淡雅、极简、天青色。宋之雅,恬澹崭新,至淡至雅,最是精致把稳。
图片
图片
(2)极致期的茶文化中心。
极致期的茶文化中心为多中心。
北宋技能:汴京中心、建州中心、江南中心、成都中心。
一是汴京中心。基于政事与经济中心,亦然宋代的茶文化中心。宋代的宇宙各地茶产业极为繁茂,使得茶叶开头不拘于一地;同期宋代茶文化渗入生计各处,更是使得宋代茶文化艳羡天下于今。
二是建州中心。基于北宋皇室的偏疼,也行动北宋技能的贡茶主产区和斗茶起初地区,建州中心在北宋具有莫大的影响力。北宋的文东谈主与茶东谈主,谈茶必论建州茶,由此可见一斑。有言建州书坊数目为那时第二,令东谈主齰舌。
三是江南中心。行动唐代茶文化的主要传承地,江南一直是中心。在北宋技能,江南漠然不语。却于南宋发出在意的晴朗。
四是成都中心。延续二千余年的成都中心,仍然是宋代的茶文化中心之一。宋代点茶法风行各地,蜀茶法仍然固守巴蜀。
图片
南宋技能:江南中心、成都中心。
一是江南中心。宋室南迁至临安,更是将锻练的北宋茶文化与深厚的江南茶文化融汇一体,普及江南,照射国外。江南,再次成为那时的茶文化主中心,酿成临安、环太湖流域一带为中心的茶文化辐照源。
二是成都中心。行动古茶脉中枢文化之地的成都中心,在魏晋之后一直行动次中心,虽闭目掩耳但是底蕴深厚。行动宋代茶马买卖的对外茶叶主产区,那时的四川茶叶产量第一。而行动该技能该地区茶文化主载体的文体作品,却令东谈主吃惊的极为萧瑟。随后,成为绝唱。
跟着宋朝腐化,传承久远的唐宋茶文化中心尽都消一火。东谈主类最陈腐的古茶脉也随之消一火,二千多年的中原茶文化传承险些灭尽。(诚然限于翰墨记录只可将魏晋定为茶文化起初期,但西周以来是势必存在茶文化的,此处编年以西周起计。)后世的茶文化险些都是明代从头构建的。
狂放哥《满江红 · 蜀茶脉》
悠悠云去,渺茫处、缕缕茶烟。
风起时、桂花树下,青巷飞檐。
九有犹记天青色,十万宋士爱茶泉。
又逢秋、月下醉茶韵,忆前年。
商周起,秦汉殿。魏晋兴,隋唐宴。
与宋绝,巴蜀风致渐远。
天下茶脉起初地,千古茶香永联贯。
待茶来、邀君共乘风,问飞仙。
图片
(3)宋朝茶宴。
茶宴的普及,在于宋朝。宋朝的茶宴,多称为雅会。十万宋士爱茶泉,毫不是虚言。不会点茶的,毫不是宋代的文东谈主士子。“雅会”一词源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西园雅会”。
北宋技能,苏轼、苏辙、黄庭坚、秦不雅、米芾、蔡肇、晁补之、李公麟、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羽士陈碧虚以及圆通禅师等东谈主,在西园约会饮茶,点茶论泉、品茶寻韵、吟诗作文、漫谈纵论,其言行诗文之雅为一时之盛况,众东谈主称之为西园雅会。从此以后,文东谈主雅士约会由此被称为“雅会”。
北宋文东谈主约会的名画《西园雅会图》,便是由参与约会的李公麟所作,而米芾尝为此图作记:“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东谈主,以著述计划,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丹青之可不雅,亦足仿佛其东谈主耳!”
天下之雅,莫过于茶。东谈主间之雅,莫过于宋。宋代好意思学理念之是以影响永恒,便是因为在淡雅极简方面最得施行极致原则韵味,其至淡至雅,千年来莫得东谈主大要卓著。可惜这项东谈主类好意思学史上最珍稀的遗产,大多毁于狂躁的军事力量,使得如今东谈主类对好意思学的探索如斯渊博。
千年精致的茶宴,
东谈主间最好意思的期望。
狂放哥《山坡羊·乡间怀古》
秋风月下,落叶飞寒。
感叹乡间无幽兰。
东楼叠,西景残。
唐宋之后无好意思色,千古风致待问禅。
茶,终归当然。好意思,终归当然。
——摘自《东谈主类茶简史》,狂放哥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管事,悉数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